实验科学的实用统计技术

简单测量的不确定度汇报

通过卡尺、天平等量具直接测量的物理量,或者通过多个直接测量量合成的物理量如何汇报测量结果?

直接测量

设对物理量$Y$直接独立测量$n$次,取得读数$\{y_1,y_2,\ldots,y_n\}$。求测量结果完整汇报。

  1. 先求读数均值
  2. 修正系统误差
  3. 求样本标准偏差
  4. 求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
    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指多次测量的标准差带来的不确定度。

  5. 求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
    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指非统计的不确定度,包括仪器示值误差、瞄准误差、视差影响等随机误差等等。实验教学中B类不确定度只考虑计量器具的误差限值$\Delta _ \text{INS}$

    其中$k=\sqrt{3}$称为包含因子,$\sqrt{3}$是均匀分布时的对应值,也是分布未知时的推荐值。

  6.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

  7. 测量结果汇报
    测量结果

    表示测量值$y$的误差在区间$\pm u_c$之间的置信概率约为2/3。大约相当于一个$\sigma$的置信区间。

  8. 有效自由度计算(可选)

    其中$\nu_A=n-1$,$\nu_B$约定为$20$。

  9.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(可选)
    扩展到0.95置信区间,

    其中$t$因子可以查表,也可以近似计算

单次测量的简化计算

如因$s$显著小于$\Delta _ \text{INS}/2$,或因评定出$u_A$对最后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影响甚小,或因条件受限而只测了一次,可更简单地取
$u_c\approx u_B=\Delta _ \text{INS}/\sqrt{3}$,$\nu _ \text{eff}\approx 20$,$t _ {0.95,20}=2.086$。

高教沈元华版《基础物理实验》建议单次测量可以如下估计A类分量:记仪器的分度值为$d$,根据“估读程度”,

  • 最好:$u_A = d/10$
  • 中等:$u_A = d/5$
  • 较差:$u_A = d/2$
  • 特殊情况,比如数字显示:$u_A=d\nonumber$

例子

用1级螺旋侧微计测量某钢丝直径d(求截面积),9次测得值$y_i$分别为0.294, 0.300, 0.303, 0.295, 0.298, 0.293, 0.292, 0.300, 0.305,单位为mm。测量前螺旋测微计零点读数值(即已定系差)为-0.003mm。1级螺旋测微计的示值误差限$\Delta _ \text{INS}$。

  1. 平均值:$\bar{y}=0.2978 \text{mm}$

  2. 修系差:$y=\bar{y}-(-0.003\text{mm})=0.3008 \text{mm}$

  3. 标准偏差:$s=0.00458 \text{mm}$

  4. 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:$u_A=s/\sqrt{9}= 0.00153\text{mm}$

  5. 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:$u_B=\Delta _ \text{INS}/\sqrt{3}=0.0023\text{mm}$

  6.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:$u_c=\sqrt{u_A^2+u_B^2}=0.00277\text{mm}$

  7. 汇报结果:直径测量结果$d=(0.3008\pm 0.0028)\text{mm}$

  8. 有效自由度:$\nu _ \text{eff}=0.0028^4\left/\left(\frac{0.0014^4}{8}+\frac{0.0023^4}{20}\right)\right.\approx 28$

  9. 0.95扩展不确定度:$U\approx t_{0.95,28}\cdot u_c = 2.048\times 0.00277=0.0057\approx 0.006\text{(mm)}$

间接测量

对$Y=Y(X)$,一般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:

常用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:

  • 加减:$y=x_1\pm x_2$,$u^2(y)=u^2(x_1)+u^2(x_2)$
  • 乘除:$y=x_1^nx_2^m$,$\left(\frac{u(y)}{y}\right)^2=\left(n\frac{u(x_1)}{x_1}\right)^2 + \left(m\frac{u(x_2)}{x_2}\right)^2$

例子

测量一个圆柱体的密度:

质量的测量:选用可读性(精度)为0.01g、不确定度限值为0.02g的电子天平, 测得:$M$=80.36g

高度的测量:选用最小分度值为0.1cm、不确定度限值为0.01cm的钢尺,估读1/5分度, 测得左端读数:$H_1$=4.00cm 测得右端读数:$H_2$=19.32cm

直径的测量:选用最小分度值为0.002cm、不确定度限值为0.002cm的游标卡尺,测得D值为(单位cm):2.014, 2.020, 2.016, 2.020, 2.018, 2.018, 2.020, 2.022, 2.016, 2.020

  1. 质量的不确定度: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

  2. 高度的不确定度:单次测量的不确定度

  3. 直径的不确定度:多次测量的不确定度

  4. 不确定度传递

  5. 最终测量结果汇报

计数实验的统计结果汇报方法

高能物理实验中经常遇到计数的问题,如使用放射性计数器、闪烁体探测器等测量高能粒子的通量。我们使用探测器测量一段时间,得到的是这段时间内事例的个数。这个结果该如何理解、汇报?测量的误差怎么估计?

我们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事例的探测:事例发生的频率是一个定值(更准确地说,是事例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次数的期望是定值),每个事例的发生是相互独立的。这样的模型下,描述一段时间内事例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是泊松分布

由泊松分布,对于一段时间内发生次数期望为$\lambda$的事例,实际发生$k$次的概率表达为

泊松分布有数字特征

我们做计数实验测量一次得到的结果,可以看作一个样本。我们的任务是估计这次实验的频率的期望值(即$\lambda$)。

一般地,用单次测量结果即可估计给定时长计数实验的计数量,从而求出计数率。其测量结果可以表达为

该式表明的置信区间为$(N_i-\sqrt{N_i},N_i+\sqrt{N_i})$,置信度为68.3%。计数率$n=N/t$汇报为

画图时,测量误差用误差棒的长度表示,按惯例每点两边的误差棒长度各等于一倍$\sigma$值。

各种变化的计数方案

Q:将一次时长为t的计数实验分成m次长度为t/m的计数实验,以m个计数率的均值作为计数率的估计,计数率的误差会变化吗?
A:不会。计数率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与总计数有关,且与总计数的相对标准偏差相等。

Q:多次不等精度(时长不等)的计数实验,结果如何汇报?
A:计数率的合成就是总计数量除以总时间。误差汇报的原理是一样的。另外,定数计时误差汇报结果也一样。

Q:存在本底时的计数实验结果如何汇报?
A:一般通过两次测量,一次纯本底,一次本底+样品,汇报的样品的计数率是两个计数率相减。正常做误差的传递就好。

Q:在求能谱时,方案一:独立测量两个能量阈值的计数量;方案二:设置反符合直接测两个能量之间的计数量,两个方案的误差有什么区别?
A:方案一的测量误差(设等精度测量)是$u(\Delta n)=\sqrt{\frac{n_1}{t}+\frac{n_2}{t}}=\sqrt{\frac{n_1+n_2}{t}}$。
方案二的测量误差是$u(\Delta n)=\sqrt{\frac{\Delta n}{t}}=\sqrt{\frac{n_1-n_2}{t}}$

同等测量时长,方案二的误差更小。

计数结果的检验

检查步骤:

  1. 给定显著性水平$\alpha$,查表找$K _ \alpha$。
  2. 求实验计数值差$\Delta=|N_1-N_2|$,以及计数值差的标准偏差$\sigma _ \Delta=\sqrt{N_1+N_2}$。
  3. 求$K=\Delta/\sigma _ \Delta$。
  4. 若$K\geqslant K _ \alpha$,认为$\Delta$差异显著,怀疑计数的正确性。

显著性水平$\alpha$越小,表示若判定“异常”,此判定是一个误判的概率小。若我们想对数据点有高的质量要求,则可以设置高的显著性水平。

常用的显著性水平值:$\alpha = 0.05, K _ \alpha = 1.96$;$\alpha=0.01, K _ \alpha=2.58$

分析化学滴定实验分析结果汇报方法

参考资料

  1. 朱鹤年,肖志刚,《新概念基础物理实验讲义》
  2. 陈伯显,张智,《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》
  3. 沈元华,陆申龙,《基础物理实验》